杨浦 切换城市

请选择您所在的城市:

    热门
    城市

    头条资讯

    发布投稿
    客服热线400-6083335
    广告

    孩子有4个行为,暗示智商高,虽难养但长大更有出息!别以为是问题而错过天赋!

    2025-10-26 16:54:51

    来源:腾讯新闻

    阅读:60

    评论:0

    举报

    [摘要] 文|凝妈悟语 偶然看到一句话 “不要把孩子限制在你的认知里,因为他生活在另一个时代!” 深有感触。 我们常常以自己成长的经验去框定孩子的行为,用“看不惯”去否定他们的探索,却在不经意间,毁掉了孩子的美好前程。 看到一位朋友的留言,说了一个男孩的事情。 6岁时,他爱拆家电;8岁时,他用矿泉水瓶做了 “自动浇水

    文|凝妈悟语

    偶然看到一句话“不要把孩子限制在你的认知里,因为他生活在另一个时代!”深有感触。

    我们常常以自己成长的经验去框定孩子的行为,用“看不惯”去否定他们的探索,却在不经意间,毁掉了孩子的美好前程。

    图片

    看到一位朋友的留言,说了一个男孩的事情。

    6岁时,他爱拆家电;8岁时,他用矿泉水瓶做了 “自动浇水器”,科学老师夸他是发明好苗子,建议家长好好培养。

    可当老师的妈妈却认为这是 “不务正业”,“搞好学习才是第一位的”!不但没有支持,还在他拆了她的扫地机器人(约3000块钱)后,一怒之下没收他的工具、扔掉他曾引以为傲的浇水器、撕掉他画的机械图。

    后来,孩子变得非常沉默,成绩下滑。14岁时,不得不带他去做心理矫正。

    妈妈看着孩子要成绩没成绩,要技能没技能的现状,通过跟孩子沟通,了解到都是以前对他的打压和否定造成的,才后悔没珍惜孩子的天赋。

    孩子虽然有所好转,但曾经的发明热情很难一下子回来。

    图片

    生活中,不少孩子都有一些让父母头疼的“烦人”行为。

    然而,这些看似“不听话”“爱捣乱”的行为,有时恰恰是高智商的信号。如果孩子有以下4种“烦人”行为,请先别急着责备。

    1、特别爱拆东西

    很多家长都经历过这样的无奈:

    • “新买的遥控车拆成零件“

    • ”旧闹钟被卸得七零八落”

    • “电视机、电脑都被孩子拆了”

    我们心疼钱,更担心孩子“学坏了”。

    但从发展心理学角度看,拆解是孩子理解世界如何运作的最直观方式。他们通过动手,探索“结构”与“功能”之间的关系——这正是空间智能与创造力的重要培育途径。

    哈佛大学加德纳的“多元智能理论”指出,空间智能是高智商的核心组成部分。而拆解、组装、搭建,正是发展这一能力的关键载体。

    爱因斯坦童年时曾拆光家里的钟表,只为弄清指针为何转动;毕加索幼时最爱在墙上涂鸦、拆解物体结构——这些行为,都成为他们日后创造力的源泉。

    图片

    温馨提示:

    当然,我们也要区分“探索性拆解”与“破坏性行为”。如果孩子是故意摔东西、撕书来发泄情绪或取乐,则需引导他们为自己的行为承担后果。

    2、小嘴叭叭问不停

    一些孩子总是打破砂锅问到底:

    • “秋天的天空为什么看着那么高?”

    • “鱼为什么生活在水里?”

    • “树叶为什么变红了?”

    • “为什么飞机在天上看着那么小?”

    刚开始我们还觉得孩子很可爱,非常耐心地解答,但是孩子的问题一个接一个,我们就渐渐卡壳,陷入 “回答循环” 的烦躁中。

    但请理解:这不是故意找茬,而是他们在通过追问,构建自己的知识网络、理解事物的因果关系。这是强烈求知欲和逻辑思维萌芽的表现。

    有位妈妈分享,她6岁的儿子从“鱼为什么生活在水里”一路问到“盐溶解后去哪了”。

    起初她敷衍回应,直到有一天孩子自己总结出“海水里的盐溶解后变成了看不见的小颗粒”,她才惊觉:孩子已在追问中完成了逻辑闭环。

    图片

    3、注意力 “飘忽不定”

    • “写作业不是玩橡皮,就是玩铅笔!”

    • “刚拼拼图又去画画,三分钟热度!”

    • “搭积木,动不动看向窗外!”

    我们常常因此给孩子贴上“专注力差”的标签。

    然而,儿童发展专家指出,有些孩子的注意力并非“集中型”,而是“辐射型”——他们能同时关注多个信息点,并在看似“走神”时处理不同任务。这种思维模式,往往为创造力储备着丰富素材。

    诺贝尔奖得主费曼小时候上课总走神,老师原以为他不认真,后来才发现他早已掌握课堂内容,正思考更复杂的物理问题。

    图片

    温馨提示:但也要警惕病理性的注意力问题。如果孩子在任何事情上都难以保持专注,并伴随其他发育迟缓迹象,建议及时就医评估。

    4、总爱 “对着干”

    你是不是因为孩子的以下行为突发怒火:

    “让吃饭偏玩玩具!”

    “让用红色涂,偏偏用蓝色!”

    “让穿运动鞋,非要穿帆布鞋”

    “不让吃冰淇淋,去反驳说‘为什么大人能吃,小孩不能吃?’”

    这些“唱反调”的行为,常被我们视为“叛逆”。

    斯坦福大学天才青少年研究中心的跟踪数据显示:85%的高智商儿童在幼年就表现出强烈的自主意识。他们的“对着干”,往往是“有理由的反驳”,是开始摆脱权威依赖、建立自我判断的过程。

    有家长提到,孩子做数学题时不按老师教的步骤,却自创“凑数法”解题,起初被批评“投机取巧”,后来老师发现那竟符合高年级的“简便运算”逻辑。

    这不是故意作对,而是批判性思维的萌芽。

    图片

    写在最后:

    教育的智慧,不在于把孩子塑造成我们心中的“标准模样”,而在于读懂他们行为背后的语言。

    每一个“烦人”行为的背后,都可能藏着一颗渴望被理解、被引导的聪明心灵。

    每个孩子都是一粒独特的种子,他们未必会长成我们期望的样子,却可能以我们意想不到的方式,开出惊艳的花朵。

    下一次,当孩子的行为让你感到困扰时,不妨先深呼吸,静心观察——你眼中的“小麻烦”,或许正承载着未来某个领域的“大惊喜”。

    人已打赏

        ×

        打赏支持

        打赏金额 ¥
        • 1元
        • 2元
        • 5元
        • 10元
        • 20元
        • 50元

        选择支付方式:

        打赏记录
        ×

        精彩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,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

        共0条评论
        加载更多

        打赏成功!

        感谢您的支持~

        打赏支持 喜欢就打赏支持一下小编吧~

        打赏金额¥{{ds_num}}
        打赏最多不超过100元,打赏须知

        收银台

        订单总价¥0.00

        剩余支付时间:000000

        手机扫码支付

        使用支付宝、微信扫码支付

        余额(可用: ¥)
        为了您的账户安全,请尽快设置支付密码 去设置
        其他支付方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