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茅台集团再次迎来新主人,但这次轮替的速度令人瞠目——七年时间,五位董事长,这家万亿级企业的掌舵人更迭如同走马灯。
10月25日上午,茅台集团召开大会宣布重大人事调整:
张德芹不再担任茅台集团董事长职务,由贵州省能源局局长陈华接任。这距离2024年4月张德芹接掌茅台,仅仅过去了18个月。
这已是茅台集团自2018年5月以来的第5次掌门人更替。
七年五次换帅,频率之高令人咋舌,这家万亿市值的酒业巨头,似乎正陷入频繁人事变动的怪圈。
1、七年轮回,茅台权杖的五次传递
茅台的人事更迭,仿佛开启了一个循环。
2018年5月,茅台原董事长袁仁国因贪腐问题突然卸任,由李保芳接替。李保芳是2015年才从贵州省经信委主任调任茅台的“空降兵”。接近退休之年接管茅台,他大刀阔斧地清理经销商,着力整顿“袁仁国时代”的“贪腐后遗症”。
然而,李保芳的任期仅持续了不到两年。2020年3月,高卫东成为茅台新“一把手”。高卫东同样是从外部“空降”的董事长,曾任贵阳市交通运输局局长和贵阳市副市长等职。
高卫东的任期更为短暂。2021年8月,丁雄军接替高卫东,但在2024年4月,张德芹接替丁雄军,直至今日被陈华取代。
尤为引人注目的是,最近三任董事长均来自茅台体系之外,且具有政府工作背景。陈华此前担任贵州省能源局局长,丁雄军也曾担任同一职务,高卫东则来自贵州省交通厅。
茅台频繁换帅的背后,是国有企业治理的复杂性。从茅台历任掌门人的任期来看,早期的领导人任期相对较长,如首任厂长张兴忠任期23年,周高廉任期6年,邹开良任期9年,季克良任期14年。
而近年的频繁换帅,反映了茅台在不同阶段的战略需求。从袁仁国的品牌扩张,李保芳的渠道整顿,高卫东的数字化试水,丁雄军的年轻化创新,到张德芹的价格维稳,每任掌门人都带着不同使命。
那董事长的宝座,恍若一个被诅咒的王座。每任新君都自信能打破魔咒,却总在潮水退去时,发现自己已然搁浅。
2、张德芹的五百天:守成者的努力
作为在茅台体系内成长起来的干部,张德芹曾被寄予厚望。他1995年毕业后便进入贵州茅台从事生产管理工作,是名副其实的“老茅台人”。
张德芹在任期内采取了多项稳价举措。去年6月,茅台实施了一系列控货保价措施:停止12瓶装“大箱”茅台酒的投放、取消“大箱”拆箱后单瓶售卖的方式,同时暂停精品茅台等产品的投放。
面对经销商,他提出了“经销商是家人”的定位,努力修复厂商关系。他曾在杭州主持召开经销商座谈会,表态“经销商是茅台的家人,是茅台成长路上的重要支撑”。
在产品策略上,张德芹任内推出了公斤装飞天茅台、单瓶售价7000元的五星商标纪念酒,以及更多容量规格的茅台1935。他还推动数字化转型,今年9月底,“i茅台”App上线“即时配送”服务,将白酒渠道变革推上热点。
从业绩来看,2025年上半年茅台实现营业总收入910.94亿元,同比增长9.16%;实现归母净利润454.03亿元,同比增长8.89%。在白酒行业深度调整的背景下,这一成绩可谓不俗。
然而,张德芹也面临难以克服的挑战。飞天茅台批价持续下跌,击破2000元大关后,目前已跌至不足1800元/瓶。
就在离任消息传出的5天前(10月20日),张德芹还率队调研制酒车间,深入了解茅台酒下沙轮次的生产情况。如此突然的人事变动,让许多业内人士感到意外。
3、能源官接棒,茅台走向何方?
新任掌门人陈华,1972年3月生,贵州盘州人,拥有中国矿业大学研究生学历,工学硕士学位。他在能源系统工作多年,此前担任贵州省能源局党组书记、局长。
陈华并非完全不了解茅台体系。他曾担任由茅台集团推荐的贵州银行非执行董事,对茅台体系已有一定了解。但面对白酒行业的深度调整,这位能源领域的专家能否驾驭茅台这艘巨轮,仍是未知数。
对于新任董事长陈华而言,如何稳定飞天茅台价格体系是关键挑战。批价持续下跌不仅影响品牌形象,更动摇渠道信心。
同时,他需要平衡直营和传统渠道的利益。张德芹任内,茅台直销渠道营收已接近传统渠道,如何继续优化渠道结构,确保各方利益,是一大难题。
在行业深度调整期,茅台还需要寻找新的增长点。张德芹曾提出“三个转型”——客群转型、场景转型、服务转型,这一方向是否会延续,还有待观察。
10月18日,张德芹在茅台2026年度生产·质量大会上指出“树牢危机意识”,提到当前白酒行业再次面临“时代性”跨越,进入“消费者为王”的时代。这番话,如今看来更像是他对茅台未来的预警。
尽管业绩数字历年看似亮丽,茅台面临的深层挑战不容忽视。2025年上半年,茅台营收和净利润增速均降至个位数,创下2015年以来新低。
更值得关注的是,代表经销商预付款意愿的合同负债指标大幅下滑,从年初的95.92亿元降至55.07亿元,降幅超过40%。这一关键指标反映了经销商信心不足和市场压力增大。
白酒行业整体正经历深度调整。超过一半经销商表示实际销售价格倒挂,超过40%的经销商面临现金流压力。这些行业困境不仅是茅台换帅的背景,也是新董事长陈华上任后必须面对的严峻现实。
截至10月24日收盘,贵州茅台股价报1450元/股,较张德芹上任首日已下跌超10%。
就在换帅消息公布前一日,茅台发布了2025年第三季度财报。尽管营收和净利润依然保持增长,但增速放缓的趋势已然明显,飞天茅台的市场价格也持续承压。在这场行业深度调整期中,茅台仿佛一艘不断更换船长巨轮,在风雨中寻找新的航向。
茅台酒越陈越香,但茅台的掌门人却似乎难以摆脱“短暂”的魔咒。当陈华接过这把权杖,他面对的是张德芹未竟的作业:如何平衡业绩与市场、如何穿越行业周期、如何让这艘巨轮在风浪中稳步前行。
4、为什么七年换了五帅?
频繁换帅的背后,是茅台身份的二元对立:它既是一家需要参与市场竞争的企业,又是贵州省国有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茅台是贵州省的经济支柱。根据规划,2025年贵州白酒产业目标产值为1600亿元,酱香白酒产业集群总产值目标为2500亿元。茅台的表现,直接关系到省级经济指标的实现。
茅台已不是一家单纯的酿酒企业,它是贵州省的融资平台、就业保障、税收来源。当市场规律与行政意志产生冲突,换帅成为最直接的解决方案。
茅台一方面需要主动降速,减少对渠道压货顺应整个大环境的影响;另一方面还要完成贵州有关方面对茅台业绩增速的考核。
作为贵州省的支柱企业,茅台集团掌门人的任命往往包含着地方政府的多重考虑。因此,由政府空降的领导人,在寻求“发展速度与业绩考核的平衡”时可能更具优势,尤其在争取政府理解茅台主动进行战略降速的沟通中,会掌握更多主动权。
一瓶茅台里,装着的从来不止是酱香酒,还有国企改革的探索、区域经济的重量与消费升级的变迁。从李保芳到张德芹,再到如今的陈华,每一次换帅都是对时代命题的回应。只是千亿帝国的转身绝非易事,价格保卫战尚未止歇,年轻市场仍在观望,国际化布局才刚起步。
茅台不再只是一瓶酒,而是中国白酒的一面旗帜。它的稳定与发展,牵动着无数人的心。





精彩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,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
共0条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