榆林 切换城市

请选择您所在的城市:

    热门
    城市

    头条资讯

    发布投稿
    客服热线400-6083335

    直播间购“地王卡”到货“缩水”,说好的1000分钟通话哪去了?联通回应用户质疑:渠道方存“宣传异常”

    2025-11-06 18:36:42

    来源:腾讯新闻

    阅读:1

    评论:0

    举报

    [摘要] 直播间购“地王卡”到货“缩水”,说好的1000分钟通话哪去了?联通回应用户质疑:渠道方存“宣传异常” 近日,陕西宝鸡的消费者袁先生遇到了一件烦心事:他通过直播平台线上办理的一张“联通地王卡”,到货后却发现实际套餐内容与宣传承诺严重不符。多次投诉后,虽然手机号卡问题得到部分处理,但袁先生表示,维权过程消耗
    直播间购“地王卡”到货“缩水”,说好的1000分钟通话哪去了?联通回应用户质疑:渠道方存“宣传异常”

    近日,陕西宝鸡的消费者袁先生遇到了一件烦心事:他通过直播平台线上办理的一张“联通地王卡”,到货后却发现实际套餐内容与宣传承诺严重不符。多次投诉后,虽然手机号卡问题得到部分处理,但袁先生表示,维权过程消耗了大量精力。


    >>消费者反映——

    直播间内办理“地王卡”优惠,

    到货激活后发现“缩水”严重

    42岁的袁先生家住陕西宝鸡,是联通卡的长期用户。他告诉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,9月20日,他在刷视频时,偶然在“线上电话卡5G手机卡”直播间看到,播主在推销一款名为“联通地王卡”的产品。据其宣传,该产品包含1000分钟通话时长和253G流量,并享有“充100元送50元”的优惠,后续该卡月租仅19元。且优惠套餐办卡即享,新卡由外卖配送上门并手把手激活,首月免费使用,袁先生觉得优惠力度很大,便下单购买。

    图片

    然而,在快递小哥送货上门并协助激活卡号后,袁先生发现实际情况与宣传相去甚远:其联通App套餐栏显示,该卡于2025年9月22日生效,套餐虽然名为“联通地王卡”,但套餐价格为39元,仅包含流量,不含任何通话时长,所谓的“充100送50”活动也不存在。他当即通过直播间向客服咨询,问题未得到处理,随后他又通过联通官方客服热线投诉,却被指引联系渠道商,而渠道商又将问题推回给联通,几方“踢皮球”的处理方式让问题迟迟未能解决。

    图片


    >>现状引担忧——

    多次投诉终获处理,

    消费者质疑渠道管理

    袁先生向记者展示了与购买店铺客服的沟通记录。客服在首次沟通中便强调:其销售的为“正规运营商号卡”,紧接着该客服称,自己所售卖都是正规运营商号卡,付款后运营商会对下单信息进行审核,审核48小时左右发货,部分地区审核比较严格可能会出现审核失败无法发货的情况。

    图片

    随后,该客服又主动推销称:联通19元235G全国流量包含,月租19元、通话1000分钟、优先本地为归属地、流量为首月235G按激活剩余天数折算到账,次月起235G全国流量。但当袁先生询问起为何已收到的卡“不符实”时,该客服称“您在直播间下单的套餐审核失败了,为不耽误用卡,所以根据地区情况匹配了一个高性价比套餐”。对于袁先生的后续问题,客服未做正面回应。

    随后,袁先生将此问题投诉到了联通官方客服,经过近一个半月的反复投诉,联通方面提出每月补贴20元的解决方案。袁先生对此并不满意,他认为,消费者本是奔着优惠而去,最终却被迫投入大量时间维权,“直播间面向全网受众广泛,联通方却放任中间商夸大其词虚假宣传不予治理,这合理吗?”袁先生对此感到不解。他担心,若直播间内成百上千的消费者都遭遇了类似情况,维权之路将同样曲折。


    >>联通回应——

    渠道方为联通授权进行推广和销售

    涉事直播间确实存在“宣传异常”

    因号卡来源为联通,可向两方投诉

    11月6日上午,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以消费者身份联系中国联通客服,询问直播间所售低价卡的真实性及相关投诉责任归属。

    客服人员回应称,若直播间未明确标注“中国联通”官方标识,则通常为第三方授权合作商。其进一步解释,联通官方授权第三方公司售卖和推广联通的官方产品,因为号卡来源是中国联通,所以消费者若遇到问题,既可以联系渠道经销商,也可以直接向联通投诉。

    对于袁先生的遭遇,客服称:经核实,系统内确实记录了涉事渠道方存在“宣传异常”,目前已有联通工作人员与袁先生协商处理此事,会向经销商及其领导层面反馈涉嫌“宣传异常”问题,但对于具体的追责及管理政策,则表示“再往下就不太清楚了”。

    随后,记者表明身份再次联系中国联通,客服称已记录问题并将向上级反馈,截至发稿,未收到进一步回应。


    >>记者手记

    在线上渠道成为办理业务重要组成部分的今天,袁先生的遭遇并非个例。运营商在依托第三方渠道拓宽市场的同时,如何有效监管其营销行为、确保宣传内容真实透明,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。一旦管理缺位,损害的不仅是消费者的权益,更是运营商自身长期积累的品牌信誉。


    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 王煜鑫 编辑 李婧

    人已打赏

        ×

        打赏支持

        打赏金额 ¥
        • 1元
        • 2元
        • 5元
        • 10元
        • 20元
        • 50元

        选择支付方式:

        打赏记录
        ×

        精彩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,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

        共0条评论
        加载更多

        打赏成功!

        感谢您的支持~

        打赏支持 喜欢就打赏支持一下小编吧~

        打赏金额¥{{ds_num}}
        打赏最多不超过100元,打赏须知

        收银台

        订单总价¥0.00

        剩余支付时间:000000

        手机扫码支付

        使用支付宝、微信扫码支付

        余额(可用: ¥)
        为了您的账户安全,请尽快设置支付密码 去设置
        其他支付方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