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经观评论
熊丙奇/文 中国科学院院士、无机化学家李亚栋,近日在接受采访时的表态引发关注。他直言,“教育要解放人,要整体降低高考难度,尤其是降低数学与物理的难度。”不少家长期待这一呼吁能落地,减轻学生的学业压力。
但通过“降低高考难度”来推进减负,只是听上去很美。降低高考难度,甚至连有限的减负效果都难以达到,反而有可能加剧题海训练的程度。
很多家长把学生学业负担重的原因,直接归为中高考考试太难。还有一些家长抱怨:“学的是一粒沙,考的是撒哈拉。”他们认为学校平时教学难度与考试难度脱节,校外不得不给孩子报培训班“上难度”。
但问题在于,高考降低难度,学生考分高了,名次却没有提高,照样无法进入更好的高校。我国高校录取是根据学生的高考排名,再结合志愿进行投档。如果两名考生高考总分相同,则要根据语数外科目分数、选考科目分数等进一步区分出不同的名次。大学录取实行“名次评价”的方式,这使得降低高考难度带来的减负作用十分有限。
当前的高考,降低难度的空间也不大。虽然每年高考结束,都有不少自媒体炒作“考题把考生难哭了”,但从各地教育考试院公布的高考分段表看,满分750分,考700分以上的大有人在。如果再降低考题难度,各省市的高分生恐怕会扎堆。备考阶段也会出现更严重的刷题提分现象。与李院士建议的“降低高考难度”相反,还有一些专家建议提高考题难度及区分度,以遏制题海战术——刷题也提高不了考分,就不要刷了。
但这也不现实。只要高考的“选拔考”性质不变,就会有刷题应试的对策。因此,关键还在于推进高考从“选拔”转向“评价”。大学不是用高考成绩作为唯一的依据排序录取学生,而是把高考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依据之一,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。比如,可以针对不同层次、不同类型的学校,划定基本的分数线,由达到成绩要求的学生自主申请,学校综合评价之后择优录取。
当前高考志愿的填报和录取,存在一定的博弈色彩。在高考成绩公布后,考生需要根据本人的高考名次、大学(专业)往年的录取情况,填报志愿。大学对投档进来的考生按名次、专业进行录取。近年来,越来越多的学生被大学录取后放弃报到,其背后真实的原因是选择机会有限——虽然可以填报多个大学(专业)的志愿,但只能投档到一所学校、拿到一张大学录取通知书。
在填报志愿的博弈中,大学每年的录取分数、位次都会起伏变化。今年高考录取期间,部分985高校在某些省份的录取分数(位次)大跌,引发舆论关注。这是因为受往年录取情况、今年外部舆论环境等因素的影响,报考这些学校的高分考生减少。而来年,这些学校的录取分数(名次)又可能大幅上扬。这种波动让学生填志愿变成一种博弈,既存在志愿填报的焦虑,又可能因对获录取的大学或专业不满意,最后放弃报到。如果一名学生可以获得多张录取通知书,再根据自己对所录取大学及专业的喜好、奖学金发放情况进行选择确认,可以提高学生对大学和专业的满意度,也促进大学之间的竞争。
将高考录取方式从选拔转向评价,可以渐进式推进。比如,在强基计划与综合素质评价录取中,将现在由学生填报志愿、按计划投档的方式,转变成学校在高考成绩公布后,自主提出申请成绩,达到申请分数的学生再自主申请多所大学。由大学结合高考成绩、学生的中学学业成绩、大学校测等进行综合评价录取,一名学生可以同时拿到多张大学录取通知书并自由选择。
相比于按名次选拔录取,由高校进行多元评价,会增加其他主观因素,这让舆论担忧不能保障公平。但这不是不推进改革的理由。一方面,强基计划与综合素质评价已经积累了多元评价的经验,改变申请方式只是更进一步。建立公开透明的多元评价体系,接受社会监督,遏制其中可能存在的暗箱操作,这应成为改革的目标,而不是因噎废食。另一方面,通过赋予学生更大的选择权,可以督促高校提高多元评价的公信力,提高办学质量,吸引优秀学生选择。
(作者系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)





精彩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,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
共0条评论